- 王建梁;刘海洋;李琪琪;
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学者,但他的学科贡献及地位还未被大家所充分认识。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教育学科转型发展时期的关键人物,他奠定了比较教育专业化的初期研究体系,一路陪伴、见证了比较教育学科20世纪上半期的转型和发展,孕育出学科转型的五大要素,即推动了比较教育研究者身份的转变、研究目的的转换、研究方式的过渡、研究方法的转折、研究结果的专业化等。从萨德勒的学科贡献来看,他是学科大厦的重要奠基人,起到了超越前人、引领后人的承上启下作用,在学科转型发展时期赋予了学科全新的生命力,扮演着"比较教育之母"的角色,滋养着学科从"业余"走向"专业",在当代比较教育学界仍保持着深远的影响力。
2020年10期 v.47;No.364 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 严凌燕;
教育研究界十分重视研究方法使用的规范性和严谨性。1999-2018年间发表于《美国教育研究期刊》的684篇实证文章,以量化研究为主导,数据收集方式多样,描述统计和质性解释是基础分析技术,不同主题的主导研究方法具有差异。从纵向历史看,20年来,实验研究占比明显增长,案例研究占比下降;量化数据收集方式增幅明显,质性数据收集方式占比缩小;篇均数据分析技术使用增加,分析技术呈现多样化特征。期刊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勾勒出教育研究范式争论和宏观决策对研究界的影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技术呈现出教育研究方法的精进与沉淀。在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背景下,我国教育研究应以研究方法突破为重要契机,加快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数据库,革新高校研究方法课程建设。
2020年10期 v.47;No.364 2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沈伟;李倩儒;
提高教师地位,是各国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在2018年的《全球教师地位指数》排名中,中国、韩国教师靠前,芬兰、日本教师居中,以色列教师落后。本研究围绕教师职业声望、教师工资、教师专业性三个核心维度,综合GTSI、OECD及案例国家等相关数据,对中国、韩国、芬兰、日本、以色列教师的地位及其支持制度进行比较,发现中国教师的地位在主观维度表现佳,日本、韩国、芬兰、以色列在凸显地位的客观维度上各有优点。研究在分析各国支持教师高地位的系统后,指出提升中国教师的地位,需建立稳定教师地位的正向循环系统,根据国情选择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整合资源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2020年10期 v.47;No.364 3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 张颖之;刘辰艳;
学科教学知识(PCK)作为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受到国内外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PCK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内在性和缄默性,使得教师PCK测评研究困难重重。舒尔曼等研究者新近提出了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共识模型,明确了PCK测评研究的进展方向,包括:PCK测评研究的学科内容情境应具体到主题层面,研究应注意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实践技能,研究需关注教师个人存在诸多影响PCK发展的增效/减效因素,研究还需纳入学生视角。新近PCK测评研究的方法与工具从基于教师共同体PCK、基于教师个人PCK知识理解、基于教师PCK课堂实践三个研究层面展开,由此得到对我国教师研究的启示:构建教师共同体PCK资源库是沉淀本土名师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对于教师PCK的测评应该包括知识理解和实践运用两个方面,高质量的PCK研究需要专业团队进行科学严谨的设计和实施。
2020年10期 v.47;No.364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 周钧;陈林;
表现性评价是在真实情境中评价师范生学习质量的有效工具。美国加州教师表现性评价体系基于加州教学表现期望而开发,包含嵌入式评价和教学活动评价两部分。加州教师表现性评价以师范生的学习为中心,关注真实情境下师范生的教学与反思,注重以多元证据为基准,对师范生的专业发展进行系统评估。然而,加州教师表现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应试心态主导下师范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整体投入度不足、评分工具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性和自主性构成威胁、教学活动评价缺乏足够的信息反馈、实施成本过于高昂等问题,以及专业化和地方控制、边缘化和优先权等争议。
2020年10期 v.47;No.364 6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 许芳杰;
微认证是一种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认证模式,以其个性化、能力导向、工作嵌入性、高效与便于共享的特征,日益成为美国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关注的焦点。作为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型模式,微认证从开发机构、学习内容设计、证据提交以及表现凭证的整个运作过程,有着丰富而具有探索性的实践,构建了政策支持、高校先行、社会协同和教师实践的联动机制,并通过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实现了微认证在教师学习中的落地,为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2020年10期 v.47;No.364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 宁莹莹;
以"专业标准"、"绩效管理"和"持续专业发展"为核心要素的新专业主义成为近年来英国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制定的指导理念。在此背景下英国面向进入学校任教的新教师实行法定入职教育制度,该制度的推出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向和实践愿景。通过实施个性化的入职方案、同伴互助式的入职导师制度、贯穿全过程的质量监测体系、多群体参与的运行机制,保障了入职教育项目的有效实施。入职教育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入职教育的内涵,提高了新教师的留任率和质量,推动新教师从职业生存走向持续专业发展。但伴随着新专业主义理念带来的争议,入职教育实践也凸显出一些不足。剖析英国入职教育实践模式的成效与经验,对我国教师职后教育和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0年10期 v.47;No.364 9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